泉州刻纸始于唐,盛于宋。泉州民间,每逢春节、元宵和喜庆佳节,家家户户剪红刻翠,挑桃符,张古灯,窗户门楣贴团花、粘红笺,喜气洋洋。20世纪中叶泉州刻纸有了新的发展,无论内容、形式,还是表现力,都有突破并进入艺术殿堂,这主要得力于李尧宝的推陈出新。2019年11月,泉州李尧宝刻纸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李尧宝,泉州龙会人氏,早年从父兄学艺,很快脱颖而出。他不但全面继承了刻纸技艺,而且汲取剪纸、堆塑、贴瓷、木刻、雕版、建筑、彩绘等艺术营养,拓展题材,讲究构图、意象、线条和装饰性,创造性综合运用描、剪、刻、剔等手法,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1954 年,他发起组织泉州美术工场。这一工场后来发展成为工艺美术厂、工艺美术公司。李尧宝人厂带徒,传授技艺。他的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人们喜闻乐见的飞禽走兽、人物、花卉,有象征吉祥的博古、瓜果鱼虫等。其作品布局疏密得当,层次分明,繁而不乱,造型新奇独特,优雅秀丽,栩栩如生。刻工纤毫毕露,刀法遒劲细腻,线条极富韵律,刚柔并济,出神入化。画面黑白对比强烈,虚实阴阳兼用,采用对称、放射、连续,对角等形式,体现着优美、工整、清新、鲜明的独特艺术风格。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工艺美术厂参观者络绎不绝,而李尧宝的刻纸艺术,每每使人惊叹不已。董必武参观后题词:“意匠生新,能见其大,能传其神。”郭沫若赋诗称赞:“曾见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浑厚。今见南方之刻纸,玲珑剔透得未有。”李尧宝的刻纸作品被选送出国展览,远销欧亚十余国。他还成功地将刻纸艺术应用到濒临失传的无骨料丝花灯上,备受海内外赞誉。